30歲了,還不知道自己是誰|如何度過生涯迷茫期?

「30歲上下,不知道自己是誰,也不知道該往哪去。」
「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,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」

這些年大量帶領職業生涯探索工作坊
許多學員們提到自己的生涯迷茫、職業發展困境。

30 歲上下,可能是人生最難的時候了。

成家立業的壓力已經來到,
我們既沒能滿足他人的期待,又尚未找到自己。

青年的議題還沒有得到處理,
中年的議題已經提前到來。

不知道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呢?

▋95%的職業生涯問題,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。

很多人來找我諮詢時,都很想要一個答案
我很困惑,到底應該怎麼選擇?
我該不該放棄這份工作?

但實際上,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,
只能幫助人們整理、呈現不同的畫面;
只有你才是自己的專家,是自己的導演、編劇、演員。

你需要自己從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,
找到底層的、根本的問題是什麼。

根據美國職業生涯學會的統計,
80%的職業生涯問題都不是職業生涯問題。

從我的經驗來看,華人世界的這一比例超過95%。

他們的困惑不來自於工作本身,而是因為找不到自我

這與文化有關,華人與自己的家庭捆綁很深,
從小到大,在學校、科系、工作、地點的選擇上,
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響。

可能等到20多歲才突然發現沒有自己決策過,
但那時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考試就可以解決的。

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誰,
你就無法回答成年以後遇到的問題。

要協助當事人解決職業迷茫問題,
職涯諮詢師通常會從兩個大的方面出發:

想做」什麼和「能做」什麼。

▋一、「想做」什麼,分為價值和興趣兩個方面:

1. 價值,就是意義感。

指的是我做什麼事情覺得有意義。

我們要做能夠符合自己的、重要的事情才能堅持下去,
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內心認為沒有意義、浪費生命的,
往往就會難以持久。

常換工作或是換男女朋友的人,都可能源於此。

2. 興趣,也就是我喜歡什麼、對什麼事感到開心。

如果做的是有興趣的事情,
能量就會源源不絕,工作效率也會更高,
就好像我們在上無聊的課時會昏昏欲睡,
出去玩的時候則興致昂揚。

我遇到的很多「人生茫然、生無可戀」的案例,
問題都是出在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興趣。

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隨波逐流,
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、要做什麼,
直到開始工作幾年,才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有些人的表面問題是不適合現在的工作
但是核心問題是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
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和興趣是什麼。

我通常會請那些沒有思考過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做個排序:

💡列出所有的條件和價值。
💡它們在你心裡的排序是什麼?

排序的時候,每一個條件都要列得很 #具體
例如「錢多」,多少錢才算多,一個月收入多高是滿足的?
例如「同事關係融洽」,可以舉一個例子嗎?

不過,大部分人未必有從事自己興趣所在工作的幸運,
也無法輕易承受改變。

這時,我們一般會從興趣入手,
改變不了工作性質,就去改變生活方式

我有一個學員,35歲的日商員工,
覺得活得很無聊,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海。

但是他已經有家、有孩子、有房貸,
顯然不可能放棄一切去開船,
或去做個神秘的引水人。

於是我建議他去搜尋相關的興趣社團、活動。

後來,他找到一個遊艇討論群和一個釣魚社團,
結果第一次參加小型遊艇出海活動就發現自己暈船

反而是在釣魚社團裡,
他雖然對釣魚不算非常有熱情,
卻因此結交一群朋友,都是和他一樣的中年男子,
至少可以在一起聊聊天、抱怨一下生活。

他的生活品質瞬間提升,
一起出去旅遊、釣魚讓原本無聊的人生有了出口,
還和釣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。

我們鼓勵人們多嘗試,
這不一定會讓你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,
但至少你會知道這不是自己要的。

回想你自己小時候做哪些事會開心,
那通常會真的是你的興趣所在。

劃掉一件事,繼續尋找,就會越來越趨近目標。

▋二、「能做」,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:

1. 性格,就是人格特質。

例如你是內向還是外向,是開放還是封閉。
如果讓一個內向的人做推銷工作,就會感到很吃力。

2. 能力,就是我會什麼、我擅長什麼。

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,
就會覺得工作辛苦、無法勝任。

能力分為兩種,專業能力和可轉移能力

醫療、法律、會計、寫程式等,
需要傳授、學習的能力屬於專業能力;
而可轉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,
例如文案、策劃、溝通、合作能力等等,
而且是可以累積的。

我們常忽略這一塊,但這恰恰是企業十分重視的。

▋穿上 Burberry 的哲學系男孩

幾年前,有個24歲的男孩來找我。

哲學系學生,畢業兩年先做了教授助理,
教授們建議他選擇讀博士、走學術,
但他並不確定自己對學術到底有沒有熱情,很迷茫。

他第一次來找我時,
我注意到他穿著一件Burberry 經典款,說很好看。

他便慢慢講出自己的嚮往:
其實他很期待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,
例如擁有一些精緻、大牌的生活用品,
出入時尚的派對場合。

但由於專業原因,
他認為學哲學的人不應該跟這種俗世的東西沾邊。

畢業後,他聽從老師的建議,
像大家對自己期望的那樣鑽研學術,
去探索世界的真理,
但其實內心非常矛盾。

在交談中,我發現他是學生會的風雲人物,
很擅長與人互動溝通,籌辦了許多活動,
於是建議他拋開對哲學專業出身的自我限制,
重新做評估。

測試分析、前輩訪談等等都顯示,
他其實很適合做銷售工作;
加上他的離職成本還並不高,
於是他果斷去了一家電商做銷售,不久就有了業績。

到他31歲時,成為一家大企業海外分公司的負責人。
年薪數百萬的他,
成功地把外套手錶鞋子帽子皮帶褲子全部都換成 Burberry。

在職業生涯規劃專家 Parsons 的經典理論中,
找到適合職業的順序就是先找自己
然後認識外在世界,再做合理的推斷配對

但我們往往都忽視找自己的重要性,
太習慣先向外看,去分析哪個行業趨勢有前景,
或是哪個公司有名、哪家的薪水比較高。

當你不了解自己、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,
所有選擇都會覺得不對勁,這跟找伴侶是一樣的。

這也是心理師和職涯諮詢師在做的事:
協助當事人搞明白自己,進而找到人生方向。

▋迷茫,是一件好事。

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現象。

當你在一個問題上持續困擾時,它就是值得思考的,
也說明這個問題已經給你帶來了足夠大的痛苦。

它也總是會反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。

例如,有的人總是和主管有衝突,
我可能首先就會問,你以前和老師的關係怎麼樣?
因為這可能來自於你和權威角色的關係一直不是那麼理想。

迷茫,代表你還有機會,代表你還有 #選擇權
你的人生還沒變成一灘死水。

如果有職業生涯發展、人生迷茫與選擇的困擾,
試著向內看,答案可能就在你身上。

也可以尋求專業的 #職業生涯諮詢師 協助,
這能讓你在前進的路上少繞點彎路、更有效率。

抓住那些令你持續困擾的問題,
這將會是你突破和發現自己的契機。

延伸閱讀:

「對」的職業生涯選擇,能讓你通往幸福嗎?

【職業倦怠怎麼辦?】工作無聊、餓不死但沒什麼發展性:這輩子活得很沒意思

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,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

粉絲專頁:盧美妏心理師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