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為什麼你總是…!」
「你應該要….!」
關係衝突中,幾乎少不了這類句型。
總是刀子嘴的媽媽、總是找你碴的主管、總是講話很酸的另一半,對於他們,我們都會有個期待:「如果他改變,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」。
於是你跟他對槓、指責他的問題,當媽媽又在對你口氣不好時,你總是兇回去:「你一定要這樣講話嗎?」但最後卻發現,一樣的戲碼不斷上演,他不但沒有發生任何改變,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化了。
你並沒有因此離開痛苦的處境,反而越來越痛苦。
為什麼太想改變別人越無法改變別人?
試著換位思考一下,當一個人聽到「為什麼你總是…」「你應該要….」這類型句子時,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?
會是「喔好的!我會改的!」嗎?相信大部分時候都不是的。
大部分的人聽到自己被指責,通常會有「防衛」的自動化反應,不是幹譙回去,就是維持甚至加強原本的行為。
看到對方都不改變,你的指責可能會變本加厲,對方的防衛也變本加厲,形成一種惡性循環。讓關係越來越惡化,甚至到無法挽回的地步,這就是為何越想改變別人,越適得其反的原因。

更有效的方法:透過改變自己來間接改變他人
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有一條前提假設:「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。」
如果無法跳出舊有的框框,一直使用原本無效的做法,當然也只會得到同樣無效的結果。
關係就像 「雙人舞」,與其一直叫對方快一點或慢一點,不如透過改變自己的舞步,來間接影響對方的舞步。
沒錯,最後還是得回到「改變自己」上,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關掉文章了,心想:
「有問題的是他又不是我!為什麼是我要改變?」
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想法出現,就陷入了「有錯的人才需要改變」的信念誤區,當我們執著於是對方的問題、對方的錯時,我們就脫離不了「想改變對方」的無效行為。
就會發生如上述的狀況:越想改變對方、對方越抗拒,關係越來越惡化。
當我們可以把「有錯的人才需要改變」的信念,調整為「有智慧的人才懂得改變」時,即使做出改變的是自己,也不代表自己是錯的那一方,只是更有智慧的明白:誰對誰錯不重要,人生過得舒服一點才重要。

懂得變通、懂得嘗試其他溝通方式,這樣的人,通常也更可以獲得好的結果,有機會讓關係越來越親近、越來越和諧,很多時候,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人只有自己。
有時你會發現,你的改變,不知不覺也促成對方的改變了。
Instagram:心靈剝皮辣椒雞湯
延伸閱讀:
為什麼在關係中總感到委屈?你怎麼愛你自己,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你 」
越早了解越好的事:選結婚對象,人品大於一切
【職場筆記】80% 的職業問題,都跟職業沒有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