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「內向者」的特質:不逼自己變成外向者——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

心理學家榮格認為,內外向特質最主要有兩個區別:第一個是精力恢復的方式,第二個是對刺激的反應。

內外向的區別一:精力恢復的方式

性格外向的人,比較傾向從外界獲取能量,就像是太陽能板發電一樣,需要有外界的光,才能產生能量,所以他們需要透過與人連結、向外拓展、與人交談,需要四處走動走動,來獲取更多的精力!

而性格內向的人,就傾向向內來獲得能量,他比較像是一個充電電池的概念,他並不太需要外界的刺激來充電,而是需要靜靜的待著,節約用電,透過適時的休息,來重新充電、獲取能量。所以很多內向性格的人,不太喜歡待在人群中,甚至常常會想要逃離,這都是很正常的!因為他們更容易在獨處狀態當中恢復精力!

內外向的區別二:對刺激的反應

黛博拉詹森博士,在《美國精神病學期刊》提出了一篇非常經典的研究,他發現性格內向者與外向者之所以會有差異,最主要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大腦神經傳導路徑,所以影響了我們專注的傾向。性格外向者,大腦的內在活動比較少,更專注在從外界的世界蒐集資訊,運用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(*內向心理學)提供能量。所以他們會很渴望外在的刺激,喜歡交談,成為公眾注目的焦點會感到精力十足!

也因為有短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,通常外向性格的人短期記憶比較好,他可以迅速地思考問題,所以在參與集體討論的時候,或是接觸新穎的事物,他都會感覺到很有活力,也會表現得比較突出!

而性格內向者的大腦則有比較高程度的活動和思考,會被既長又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!簡單來說,內向者因為在大腦神經迴路比較長,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吸收新資訊,並回到長期記憶去整合與提取經驗,才有辦法進行回應。所以一旦接收太多的刺激,就很容易表現得呆滯、心神不寧或者是疲倦,很像是電腦一次開太多的網頁,就很容易過熱當機。所以時常需要休息,才能夠重新恢復精力。

為什麼明明都是內向者,有些人他卻可以發展得很不錯,在生活當中如魚得水?有些人則會常常陷入內在好多的糾結,總是綁手綁腳的?

在這裡我特別發展出了一個「性格矩陣」來向你說明:

內向適應者:就是性格內向,但非常能適應各種社交狀況的人。
內向不適者:表示性格內向,並且不擅長社交的人。
外向適應者:表示性格外向,在社交場合很受到大家喜愛的類型。
外向不適者:就是性格外向,不過依然經常在社交情境中碰壁。

從這樣的表你應該不難看出來,不管內向或者是外向的族群,總是會有一些人適應這個社會,有些不適應。

大部分時候內向者羨慕的,就是那些被我們歸類在「外向適應」的人,我們會覺得他們很擅長社交,感覺他們在人群中很自在、游刃有餘。

但你一定也有看過一些外向的人,其實在社交當中處處碰壁。

屬於「內向不適者」的人,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會不斷經驗「落差」的感受,怎麼說呢?
「內向不適者」通常會給自己設下一個期待達到的位置。

比如說:「我應該要可以更靠近人群」,「我應該要多表達自己的意見」,「我應該要表現得更好一點」,「我應該要變得更外向,才能夠去討人喜歡」等等。

在這過程中,不自覺地越來越內縮,不知道該怎麼把外面的刺激放入自身的經驗裡去消化,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這個落差經驗當中的感受,因此常常會覺得自己在社交情境當中格格不入。

接著我們要來談談「內向適應者」,他們不像「外向適應者」那樣自帶光環,引人注目,但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有需要去追求這件事,很少經歷這種落差感。

就算有,也有辦法很快地接受自己的限制,把關注的點放在「我能做什麼事情」,而不會掉入「我很糟糕」的情緒漩渦當中。

可以善於應用身邊的資源,擬定適合自己的人際社交策略,具有良好能量調控的能力和界限感。

「內向者」本身就具備很多優勢,例如,做任何事或者是與人接觸之前,常常都已經有許多的備案,因此總能夠從容的面對各種狀況。

通常「內向適應者」,還會願意透過暫時模仿外向適應者的某些特質,去幫助自己達到某些目的,但是並不會產生內在的衝突。

舉例來說:內向適應者如果要去做一個提案,可能會去學習外向適應者露出充滿親和感的笑容,模仿外向者的熱情,主動提供對方一些資訊。

彷彿就像戴上了不一樣的面具去和眼前的人交流,而在離開對話之後,他依然可以默默地待在角落,稍微休養。不會逼迫自己一直都要向外向者一樣保有熱情與活力。

總結一下,關鍵是:

「內向適應者」會把「外向適應者」當作是「資源寶庫」,而不是一個「我應該要成為的樣子」。

無論是什麼特質,調適以及應對才是重點,才不會一直陷入在內在自我批評的循環圈當中。

延伸閱讀:

陷入自我懷疑而無法前進?運用「迪士尼策略」實現夢想

什麼情況下你該毫不猶豫的換工作?

【職場筆記】80% 的職業問題,都跟職業沒有關係

「心理諮商」跟「職業生涯諮詢」有什麼不同?

粉絲專頁:許庭韶諮商心理師

Scroll to Top